讀《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》有感
來源:admin
發布時間:2018-07-27 13:56:00
瀏覽次數:5271
“我們知青的勞動,除基建隊的打壩、修梯田外,更多的是在農忙時上山干活,生產糧食。每天一早四五點鐘,天還黑著呢,我們就得起床出發……”“挑麥子只能換肩膀,不能把扁擔卸下來休息。5公里的山路,挑著麥子,經常要走一個小時……”“習近平在街上,碰見了討吃老漢,他就把身上的錢、陜西省糧票、全國糧票,都掏光了,給了那個老漢……”一段段樸實無華的文字,卻仿佛讓人置身于48年前的那段艱苦卓絕的知青歲月,仿佛置身那清冽蕭條的黃土高坡那一個個摸黑的清晨,仿佛觸摸到那一捆捆飽滿的麥子,聽到那咔咔咔割麥子的聲音……看到那個曾經頂著嚴寒不畏勞苦,與村民并肩作戰的稚嫩青年。他勇于面對生活條件的艱苦,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升華;他在困境中依然慷慨助人,與村民同甘共苦,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;他在思維方式落后的梁家河勇于提出新觀念新想法,踏實實踐,念群眾之需解群眾之苦,讓群眾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;他在梁家河辛苦勞作的同時依然不忘讀書和思考……他是我們的青春榜樣。
艱難困苦,玉汝于成。初到梁家河習近平就要面對跳蚤關、飲食關、勞動關、思想關這農村四大關的挑戰,試想一個北京長大的15歲少年,孤身在這窮鄉僻壤,有多少委屈要自己扛。然而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他沒有消沉,積極樂觀勇于挑戰,從不向身邊的人抱怨什么,反而比較堅強頂住壓力,使他度過了這四關,使他的精神思想得到了升華,認識得到了提高,下決心扎根農村,立志改變梁家河的落后面貌。既來之則安之,他和梁家河村民成了一家人,他帶領村民修大壩、建沼氣池、開代銷店等等,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,讓村民封閉的思想得到提升。有人說,沒有梁家河的七年,就沒有如今他的從容執著和大氣磅礴。他也曾坦言承認,正是黃土高坡的蒼天厚土,孕育了如今的他。確實在梁家河的這七年是受苦的七年,是踏踏實實苦干的七年,他的每一滴汗水每一份付出詮釋了孟子的那句話:“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”。生活在如今這個幸福年代的我們,享受著優越的物質條件,也許無法體會當年那種饑寒交迫的生活,但是我們在工作上也會難免失意,在生活上也會遇到許許多多困難,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會嘗到苦難的味道。我們就需要這樣敢于吃苦耐勞的精神,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,即使在怎樣艱苦的環境中我們都不能放棄,不能消沉要相信希望就在前方,學會苦中作樂,有上進心。艱難困苦,玉汝于成,只有經歷過艱苦的磨難,才能讓我們的信念更加堅不可摧。
一物不知,深以為恥,便求知若渴。“他每天下地干活回來,吃完飯就看書,到了晚上他就點一盞煤油燈看書……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,困得不行了才睡覺”“他碰到喜歡看的書,就要把書看完;遇到不懂的就要仔細研究透徹……一個十五六歲的小伙子,同齡人都跑出去玩耍,他還能餓著肚子坐得住,能塌下心來閱讀、思考,這確實需要一定的定力,需要很強的求知欲和上進心”。七年知青歲月,在生活艱苦勞動辛苦的環境下,習主席仍善學善思,篤學不倦,始終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態度、一種工作責任、一種精神追求。“一物不知,深以為恥,便求知若渴”這是習近平主席在梁家河插隊時的座右銘。這句話給我們廣大青年帶來很大的震撼和無限的啟示,習總書記這鐘學習觀告誡我們學習是修身之本,青年人還處在人生的起步階段,更要不斷加強學習汲取新知識,沉淀工作經驗,在學習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,努力實現青春夢想,練就好各項技能本領。在今天我們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,各種手機APP滿足了我們的信息需求,我們快速瀏覽各種網頁,略知天下事,而正是這種淺閱讀的方式占據了我們的生活,使我們無心靜心去好好讀一本書,提筆寫一段文字更談不上厚積薄發。可喜的是現在有很多電視媒體已經關注到這種閱讀的淺薄,一個個如《見字如面》等更有文化內涵的電視節目展現在我們的眼前。我們應該卸下身上的輕浮與虛榮,多靜心學習多思考,在學習中升華精神世界。
“15歲來到黃土地時,我迷茫、仿徨;22歲離開黃土地時,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,充滿自信”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道。七年,在一個人身上留下了一生的烙印;四十年成就了一個偉大的領導者。時光荏苒,歷久彌新,那片黃土地沒變,那個少年成了實現中國夢的領航人。讓我們以習主席為榜樣,不負青春,揚起風帆,就此遠航。
(供 稿;蒙秀)
此文獲得集團公司“讀書.薦書活動”二等獎